指導單位: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
執行團隊:澎湖縣白沙鄉後寮社區發展協會
協辦單位│共融之愛師資團隊、海的故鄉原創工作室。
「共融之愛:後寮工藝療育陪伴計畫」願景旨在以工藝技術促進後寮社區與當地特色資源的連結,透過社區組織組織工藝培訓課程,培育社區居民的技能,同時強化工藝與在地文化的連結。以後寮天堂路沙灘貝殼資源為素材,打造具地方特色的工藝產品。
指導單位:澎湖縣農漁局
輔導單位:燈塔計劃有限公司
執行團隊:澎湖竹灣蚵育家
協辦單位│山水社區發展協會、台灣海洋箱網養殖發展協會、老萊顧國際有限公司、東昇電腦資訊行、柏德文創科技工作室、紅貴賓科技公關顧問有限公司、浩安企業有限公司、海的故鄉原創工作室、陳慧慈個人工作室、博海箱網養殖場新翎企業有限公司、樹肯設計個人工作。
澎湖養殖漁業受惠於相對乾淨優質的澎湖海域環境,一直是出產高品質養殖漁業魚貨的地方,特別是養殖牡蠣成為台灣大宗業者進口販賣的高級品。
澎湖的牡蠣養殖始於清光緒7年(1881),也是竹灣村民最早養殖的漁業,早年竹灣漁民大多在港灣內養殖,後來因受扁蟲肆虐,損失慘重,經專人指導將原本棄置的浮筒、繩索、錨做研究發展,改良成現今海上的箱網養殖。
由於竹灣內海海域寬廣,風平浪靜,水深適中,水流暢通,是天然養殖良港,其養殖的牡蠣口感不亞於白沙城前海區,成為箱網養殖的最主力漁產。
為了讓更多人了解竹灣養殖牡蠣的文化脈絡,推動六級產業加值,竹灣蚵育家團隊希望藉由澎湖農漁村青年獎勵行動方案「澎湖竹灣永續蚵育家行動計畫」,透過食蚵教育結合蚵藝體驗,推廣竹灣牡蠣文化六級加值,讓更多民眾了解竹灣養殖牡蠣的歷史文化價值。
這項行動方案融合食蚵教育、親子共學與蚵藝體驗,讓參與者從養殖場到餐桌、再到工藝創作,全面了解牡蠣的價值鏈,從中學習環境保護與資源再利用的意義。
指導單位: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
執行單位:海的故鄉原創工作室
協辦單位:杰卡創意有限公司、新翎企業有限公司、大東山文創基地、老萊顧國際有限公司、哈闕兒心靈畫坊、柏德文創科技工作室 浩安企業有限公司、海貝創意工作室、蒔憶創意設計工坊、澎東友善商圈、澎南商圈、澎湖美人魚文創藝術館。
海貝原創發展重點以永續為目標,店內部分貝藝材料選用廢貝素材,注入廢貝再生精神,響應環保4R。(EX: 廢貝雙心石滬、海廢目斗嶼燈塔、廢貝田園名片座等) 。我們期許可以在永續之路上,從生產者端著手,做永續手作的履行者。
此次計畫,海貝原創期許導入減碳包裝設計(環保吊卡)與紙製展架後,可以展示對環保的承諾,提高公司品牌形象,吸引陌生顧客,貼近固有客源,以永續手作為目標,為持續為公司營收帶來增長,為永續環境帶來一點微薄之力。
指導單位:文化部
執行單位:海的故鄉原創工作室
協辦單位:東昇電腦資訊行、哈闕兒心靈畫坊、柏德文創科技工作室 海貝創意工作室、愛文創藝工作室、蒔憶創意設計工坊、齊力樂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、樹肯設計工作室、謙語工作室
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影響,靠觀光為生的澎湖貝殼藝品業大受影響,依靠銷售而存的貝殼藝師面臨困境。隨著5G時代來臨,線上教學模式在疫情間大受推廣,故此,海貝原創期許藉由辦理「積極性藝文紓困計畫補助」,推動貝藝人才培力營與貝藝師聯盟,培養下一世代貝藝新秀,推廣貝文化。
海貝原創根據創作能量、人才培力等類別,規劃6個月的推動目標,包括廢棄蚵殼文創商品研發、數位行銷線上工作坊、貝藝新秀線上培力、貝藝主題線上沙龍、線上教學影片、聯盟貝藝師網站、舉辦新秀線上成果展以及計畫相關教學影片行銷推廣等,達到「貝藝聯盟 文化傳承」的計畫願景。
指導單位:文化部
執行單位:海的故鄉原創工作室
協辦單位:柏德文創科技工作室
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影響,導致觀光業重挫,依靠銷售而存的貝殼藝師面臨困境,海貝原創亦然。故此,海貝原創規劃錄製貝文化線上教學影片,以期透過影片,讓更多民眾了解貝類、貝藝、貝文化;讓更多人認識海貝原創。海貝原創將會成立數位影片製作小組,小組規劃5項重點工作,包括影片腳本企劃、拍攝場地探勘取景、影片實拍、影片後製等。並建立FB粉絲專頁紀錄與行銷,達到「貝文化 3貝傳承」的計畫目標。